求生性食人
古时饥馑之年常有,连绵战火不断,最强烈的生存需求驱使人们不管何物,只要能填饱肚子渡过难关就好,食人也就不足为奇了。而这种形式的吃人只是为了满足马斯洛需求层次中的最低层次:活下去。
因为填不饱肚子而吃人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记载尤多,简直是史不绝书。暂不提稗官野史的记载,即使在诸如《史记》和《资治通鉴》这样的正史中,也时常可见“人相食”、“啖其肉”这样的字眼。白居易也曾为“是岁江南旱,衢州人食人”而悲悯不已。
鲁迅笔下的狂人看历史,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“吃人”,这吃人二字,就其表面意义而言,也确是真的。并且这吃人史不止局限于中国,十字军东征、苏联大饥荒中也曾发生人吃人的惨剧。
除了饥荒和战争,在不少意外事故,如空难和船难中,也有食人现象出现。不少人虽然有幸存活,却在等待搜救的过程中不幸成为他人的盘中餐。1820年,埃塞克斯(Essex)号捕鲸船在太平洋上被抹香鲸撞沉,幸存的船员本可以顺风漂流到马克萨斯(Marquesas)群岛,不过为了不成为食人族马克萨斯人的饭后甜点,他们选择了逆风而行前往智利。
颇具讽刺意味的是,由于饥饿,他们自己也开始食用死于饥饿和疾病的难友。赫尔曼•梅尔维尔(Herman Melville)根据这一记录创作了小说《白鲸》(Moby-Dick),后来还被拍成了电影。
19世纪海难是如此之多,以至于求生性食人成为了航海界的不宣之秘,甚至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规矩,通过掷骰子的方式,决定谁被杀了吃掉,以及谁来充当“杀手”。
名画《梅杜萨之筏》(The Raft of the Medusa)就描绘了海难时处于生死挣扎的中的人们。
食人这一话题很吸引眼球,也一直是小说家和导演偏爱的题材。电影《当纳聚会》(Donner Party)改编自美国1846年发生的真实故事,也是一部食人求生的血泪史。一支前往加州的淘金队伍被困在冬天的山区,在吃掉了牲口、狗、兽皮和毛毯后,不得不靠吃掉死去的同伴维持生,当纳聚会也被称为美国历史上最血腥的人吃人事件。